2022年2月24日,一声炮响震惊世界,俄乌冲突至今已满三年。这三年,是乌克兰满目疮痍、近半人口流离失所的血泪史,是欧洲能源危机、工业衰退的阵痛期,也是某些国家紧随策略、反遭经济重创的无奈。然而,硬币的另一面,却是另一些国家借机上位、闷声发财的写照。谁是悲情的牺牲品?谁是隐藏的渔利者?
一、溃烂的伤口:血泪与绝望,谁在承受不可承受之重?
要谈这场冲突,首先不得不提的,便是那些被战火炙烤、身心俱疲的“失意者联盟”。首当其冲的苦主,非冲突的直接承载者——乌克兰莫属。这个曾被誉为“欧洲粮仓”的国度,如今遍布残垣断壁,伤痕累累。三年战火,让乌克兰的人口从战前的四千三百万骤降至不足两千万,这是一个多么骇人的数字,相当于人口直接“腰斩”。
设想一下,一个国家过半的民众流离失所,或在硝烟中丧生,或背井离乡奔赴异国他乡,元气大伤已不足以形容其惨烈。城市在炮火中化为废墟,工业生产线停摆,经济产值更是如同断崖式下跌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当初乌克兰一心向西,冀望能搭上北约与欧盟的顺风车,以为能从此高枕无忧。结果呢?非但没能如愿以偿,反倒沦为大国政治角力的牺牲品。西方国家口中喊着援助,手里的实惠却寥寥无几。Americans开出的那些条件,譬如要乌克兰让出稀土矿产的开采权,或是交由其掌控关键港口,这哪里是什么“援助”,分明是乘火打劫,趁人之危。
为这场冲突付出的,是国运民生,是无数鲜活的血肉与泪水。正如那句老话:神仙打架,小鬼遭殃——这句话在乌克兰身上得到了最彻底的印证。紧随乌克兰之后,远在亚洲的日本,也在这场风暴中不幸“躺枪”。或许有人会诧异,日本与俄乌冲突能有何干系?事实上,关系斐然。日本是个资源高度匮乏的国家,其能源和粮食供应,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。
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,俄罗斯正是日本重要的能源与粮食提供者。然而,日本为了步步紧随美国的战略部署,毅然决然地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经济制裁,直接掐断了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。
结果如何?国际能源价格如同脱缰野马一路狂飙,日本国内的物价也随之节节攀升。最令人跌破眼镜的是,这个富裕的国度竟然出现了“米荒”,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开始凸显,这在过去简直是天方夜谭。企业运营成本飙升,高企的物价让普通民众的生活步履维艰。这就像是自己搬起石头,狠砸自己的脚。究竟图个什么呢?
环顾欧洲,曾经的“领头羊”——欧盟,也犯下了与日本异曲同工的错误。过去,俄罗斯曾是欧盟经济的“补给线”,提供着物美价廉的能源和原材料。俄乌战争一触即发,欧盟也步调一致地对俄罗斯祭出了严厉制裁,其结果是只能以高昂的价格从美国购入天然气和石油。这不仅让欧盟各成员国背负了沉重的通胀压力,更让欧洲的工业巨擘们叫苦不迭。
2024年第四季度,德国企业的破产数量同比飙升了36%,创下十多年来的最高纪录。要知道,德国可是欧洲经济的发动机,连它都陷入如此困境,其他国家的窘境可想而知。大量资本从欧洲出逃,社会动荡不安的阴影挥之不去,欧盟的这日子过得简直是憋屈至极。
他们试图通过援助Ukraine来标榜其“西方团结”的姿态,结果却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,经济增长乏力,民众怨声载道。这场战火,无情地烧掉了欧洲昔日的不少元气。
二、谁的渔利:战火硝烟中,谁在闷声发大财?
有输家自然就有赢家。有人说,战争没有赢家。但在残酷的国际政治舞台上,总有人能在风云诡谲中觅得生机,甚至不惜“趁火打劫”。
论及最大的赢家,美国无疑当仁不让。在这场全球性的棋局中,美国既是冷静的下棋人,也是无可争议的最大受益者。俄乌冲突爆发后,美国成功地“唤醒”了北约这个曾被法国总统马克龙戏谑为“脑死亡”的军事同盟。眼见战火逼近,欧洲各国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量,不得不更加紧密地与美国绑定。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力,也由此得到了空前的加强。
更重要的是,美国完美地利用这场冲突大发战争财。它一方面冻结了俄罗斯在海外数千亿美元的资产,这相当于坐在了堆积如山的财富之上。另一方面,它打着军事援助的旗号,向乌克兰源源不断地出售着大量的武器装备。媒体上关于美国援助数额巨大的报道,往往只揭露了冰山一角。事实上,这些所谓的“援助”,多以贷款或军火订单的形式完成,左手倒右手,最终还得让乌克兰用矿产资源来抵债。
更有甚者,诸如特朗普这样的政客,居然狮子大开口,张口就是五千亿美元的“索赔”,这简直是敲骨吸髓。此外,美国还强迫其盟友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,迫使他们以高价购买美国的能源,又狠狠地赚了一笔。
毫不夸张地说,美国在这场冲突中赚得盆满钵满,无论是盟友还是所谓的敌人,在赚钱这件事上,美国向来不分亲疏。
除了美国,土耳其也称得上是这场冲突中的“黑马赢家”。这一切,都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那份灵活多变的外交手腕。土耳其横跨欧亚大陆,在俄乌冲突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精妙的“中立”姿态,不偏不倚,两边都能说上话。
正是这种中立,让它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的“中间商”。它既能倒腾俄罗斯的能源和粮食,又能向冲突双方出售武器,两头通吃,赚得盆满钵满。
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大量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富裕阶层为了逃避战火,纷纷选择移民土耳其。这股人流极大地刺激了土耳其的本土经济,特别是房地产和服务业,都因此迎来了一波爆发式增长。可以说,土耳其在这场冲突中不仅没有损耗,反而实现了经济上的逆势上扬,令人刮目相看。
三、东方的智慧:不谋而合的战略机遇与隐形红利
而另一个意外的赢家,便是我国。这或许会让一些人略感诧异,但事实的脉络已经再清楚不过。
俄乌冲突爆发后,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施加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制裁,许多西方企业选择撤离俄罗斯市场。然而中国,则自始至终保持着战略上的超然和克制,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,绝不跟随西方起舞制裁俄罗斯。这种坚持,让俄罗斯在国际上陷入孤立无援之际,看到了中国这个“靠谱的朋友”。
我们没有趁火打劫,而是秉持着合作共赢的原则,与俄罗斯在能源和贸易领域展开了更深层次的合作。最显著的例子,就是汽车产业。2021年,中国品牌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占有率仅为9%,但到了2024年初,这个数字已经惊人地飙升到了49%!这足以证明,中国企业成功填补了西方公司撤离后留下的巨大市场空白。
与此同时,作为能源大国的俄罗斯,在西方制裁的压力之下,不得不将能源出口的重心转向东方市场。而中国,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,恰好与俄罗斯形成了完美的互补。
我们以合理的价格购入俄罗斯的能源,不仅有效保障了自身的能源安全,也帮助俄罗斯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。这种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,使得中俄两国的贸易额在过去三年里屡创新高。
在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大背景下,中国依然能够保持稳健的经济发展态势。这背后,或多或少也包含着俄乌冲突所带来的“红利”。我们没有直接卷入冲突,却凭借战略上的远见和经济上的灵活应变,实现了“渔翁得利”的实际效果。
战争是生灵涂炭的炼狱,无情地摧毁着生命、财产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。然而,在这文明灯火摇曳的背后,却隐藏着一张张精密交织的国际政治经济网络。俄乌冲突,俨然成为一场全球性的“压力测试”,它加速了既有国际秩序的重塑,也催生了新的力量平衡。曾经高歌猛进的全球化浪潮似乎正在退潮,取而代之的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地缘政治冲突的日益加剧。
在这种混乱中,我们也看到了多边主义和区域合作所蕴藏的巨大潜力。未来,如何在动荡不安中寻找合作的契机,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、稳定的国际新秩序,将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共同课题。这场远方的冲突,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地理上的遥远距离,更是对人类命运和全球未来走向的深沉思考与警醒。
佳成网配资-证券配资门户-股票正规配资-实盘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